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专题栏目 > 院友平台 > 正文
李春国:生产第一线的实干家
2017-09-07 13:27 点击数:

化工机械82级毕业生李春国自1986年大学毕业至今,已经在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第一线工作了26年。1986年他从我院化工机械专业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氯气分厂,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这26年工作历程中,他为公司做出了许多贡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引进的氯乙烯生产装置实现了国产化生产。

李春国现任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氯乙烯分厂厂长,主要职责就是组织职工确保年产50万吨的氯乙烯生产装置的生产运行。50万吨的生产能力是从8万吨逐步发展建设起来的。李春国经历了从年产8万吨到年产50万吨的全部过程,为此付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

1994年,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从欧洲引进年产8万吨氯乙烯生产装置,李春国受命担任使用方的技术代表。这套年产8万吨氯乙烯生产装置是当时国内引进的第一套国际上最先进的氯乙烯生产装置,与传统的电石法氯乙烯生产装置不同,这种先进的生产装置是清洁生产的生产装置,没有任何环境污染问题。要熟悉和掌握国际上先进的清洁生产的氯乙烯生产装置,是一件相当复杂和困难的工作,李春国和他的同事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消化吸收过程,他们经过无数次的设备改进、设备更新和工艺改造,用了大约5年的时间才真正实现了装置的国产化生产。

2000年,李春国上任设备副厂长之际,根据公司的部署,他着手负责组织进行由年产8万吨提升为年产10万吨的技术改造工程。李春国作为分管设备的副厂长,他在由8万吨提升为10万吨的技术改造过程中,几乎查遍了装置的全部图纸和资料,并总结前期的工作经验,提出了许多设备方面的改进思路和方案,最后以极少投资获得了净增2万吨的重大经济效益。

2002年,李春国上任分厂厂长,公司根据国内外市场发展的需求,决定新上了一套年产20万吨装置。在李春国的组织下,经过两年多的安装调试,2004年成功开车;在2004年第一套年产20万吨的装置成功开车的同时,公司又动工了第二套年产20万吨的氯乙烯生产装置。在新上第一套和第二套20万吨氯乙烯生产装置过程中,李春国根据多年来的生产经验和国产化的实际情况,在设备选型、关键设备国产化、生产工艺调整和分厂提升改造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创新。

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氯乙烯装置的生产方面做出的成绩受到了外商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2006年第二套年产20万吨的氯乙烯装置成功开车之后,外商把大沽化工的氯乙烯生产装置作为了他们的全球样板工程。此后,每年都有来自巴西、印度、泰国、埃及等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前来参观考察,使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业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得到极大的提升。

氯乙烯是生产聚氯乙烯的主要原料。目前,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氯乙烯的总生产能力达到年产50万吨,以此为基础使公司聚氯乙烯的生产能力达到年产80万吨,从而使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聚氯乙烯生产基地。

由于长年在第一线做出的突出成绩,李春国同志曾多次获评为市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李春国还十分关心年青大学毕业生的成长。他认为,要使生产装备得到良性发展,必须有一批在生产第一线成长起来的真正熟悉生产装置的工程技术人员。近年来有的单位存在新进厂的大学生经常跳槽的现象,李春国认为,大学生来到分厂如果学不到东西,是他们跳槽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对新来的大学生的进行培训和培养,切实关心他们的长远发展。为此,他花费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对新引进的大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培训提高的方法是:每个月让新引进的职工与分厂领导一对一、面对面地汇报一个月来的收获、提高,提出生产方面遇到的问题,并检查每个人的学习笔记,分厂领导一一进行指导、答疑。方式方法虽然原始、简单,但是,坚持下来效果相当显著,实践证明对提升新职工的技术和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能在这里学到真东西,所以,近年来李春国所在的分厂,新来的大学毕业生没有主动要求调离的,并且已经先后有三四十人被公司选拔到新的关键工作岗位工作,很多其他部门的分厂厂长、副厂长是从他们分厂走出来的,氯乙烯分厂就是这样一个不断选拔人才,不断输出人才,不断培养人才的基地,公司领导曾经这样评价说:“这个部门就是公司培养人才的摇篮。”

李春国一直扎根生产第一线,他其实心里很明白,在机关工作要比在车间工作“舒服”得多、危险性也小得多。他曾经在分厂停电检修过程中,被管道破裂喷出的高温化工液体灼伤了身体,全身70%的皮肤烫伤,因此,李春国比其他领导更重视安全生产,他始终认为,在生产第一线是工作分工的不同,是工作的需要:“领导把我安排在哪里,我就要踏踏实实把哪里的工作做好,不仅要对公司负责,更要对每一位员工负责,尤其是职工安全和职工培养两方面。”

李春国在采访时说,他的一些工作作风很大程度上是在上大学时形成的。

据李春国介绍,他大学时代的辅导员是现任校长马连湘,马老师当年一再强调:学校培养的目标是化工生产实际需要的工程师,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将来做工作都要踏踏实实。

他至今还记得许多老师的名字:金属热处理老师於传章、材料力学老师李中柱、理论力学老师张悉德、系副书记孙凤英、系团总支书记路建平……

李春国说,“我能有今天的发展都是学校培养的结果,每一个进步都与母校和老师的教育分不开,感谢老师的教诲,感谢母校的培养。”

Baidu
sogou